登录   |   注册欢迎来到药链圈平台!
资讯
我要注册会员登录
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热点新闻
首页-资讯 - 企业要闻 -  企业要闻
五年花136亿,华润医药将带头开启“并购潮”?
发布日期:2024-01-31  发布机构: 阅读数量:259

融资、IPO遇冷,作为三驾马车中的一员,并购同样表现的差强人意。

据E药经理人融媒体统计,2023年(2022.10.1-2023.9.30),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共发生并103起并购事件,总并购金额为225.49亿元。相比去年的121起、277.16亿元,分别下降了14.88%和18.64%。

我们或许会认为,在寒冬中Pharma们尚有“余粮”,在Biotech因为资金等压力走投无路且国内Biotech经过前两年的发展,潜力标的估值回落的情况下,会形成不同于融资和IPO“冷清”局面的买卖市场。但实际上,大雪封山“地主”家“余粮”也不多了。

“国家队”出击

在整体市场低迷的时刻,国资出手了。以华润医药为例,从年初到现在,“买买买”的脚步根本停不下来。

年初,华润三九发布《关于昆药集团完成十届董事会、监事会改组工作暨取得其控制权的公告》,华润三九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华立医药集团、华立集团股份合计购买其所持的昆药集团2.12亿股股份,占昆药集团已发行股份的28%。在这密集的收购中,华润医药集团作为流通巨头大力布局制药板块,进一步反应出国内大药企“再仿转创”的决心。

这在业绩上直接得到了体现。整合昆药后,华润三九2023年上半年营收冲上百亿元。通过连续的收购,华润三九业务板块扩大的同时,资产规模快速增厚。过去5年,其总资产从180亿元,增至6月底的388.66亿元,扩张一倍多。

而同体系的华润双鹤,除了9月花费2.6亿元收购贵州天安药业,以谋求增强其在糖尿病领域的竞争力外,去年也斥资约8亿元,完成两笔原料药企业天东制药、神舟生物的收购。

纵观华润医药集团的收购,既有追求规模的横向收购,也有整合供应链的纵向收购。华润医药集团是国内医药界的“超级买手”,过去5年,华润医药体系完成4家上市公司的收购,涉及江中药业、博雅生物、迪瑞医疗以及昆药集团,共花费超过136亿元。

据天眼查显示,目前,华润医药集团旗下共有成员企业超过700家,其体系内控制8家上市公司,合计市值超过2000亿元。在规模“狂飙”之后,近两年,华润医药集团也展现出了“创新转型”的倾向。据财报显示,上半年,集团研发总支出11.74亿港元,按人民币口径,增长约26%。公司高层披露,将持续加强生物创新药和化学创新药两大领域的研发。

这种转型的倾向,也反映在并购层面。如去年7月,华润医药集团向细胞治疗企业永泰生物投资8亿元。9月27日,华润医药刊发中报,将继续将整合资源作为核心策略,称会重点关注细分领域“龙头型企业和重点产品线的并购整合机会”。

这也就意味着,接下来,华润医药集团的并购还将继续。华润医药集团的并购策略,也是今年A股并购市场上国资“高举高打”的一大特征。

2023年6月,国资委明确了“中央企业要以上市公司为平台开展并购重组,助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等要求。生物医药作为国家战略性行业,国资并购“强势进入”,从国家层面表达了,扶持医药龙头企业快速成长的愿景。今年各地政府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纳入自己的KPI。

截至7月,国内不同地区已累计出台超20项政策措施鼓励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不仅是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区,很多二三线城市也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涉及产业园规划、产值目标、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

医药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医药创新的推进,始终需要“技术 资本”的强强联合。而国资混改,是当下资本市场的一大主题,各地国资整合医药行业,从2020年后开始加速。

而今年更盛。9月,甘肃国投计划要约收购市值54.64亿元的佛慈制药;7月,山西省国资委、宝鸡市国资委联手把此前由日资收购的“百年药企”紫光辰济药业“接”了回来。

另外,在合肥产投集团、合肥市肥东县的推动下,海森生物走出了“非主流”发展路径。今年上半年,公司先后完成对罗氏芬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收购及获得思他宁在大中华地区和瑞士的商业化权利等独家许可。

随后又在9月12日引进了LIBTherapeutics旗下的第三代长效PCSK9抑制剂。至此,这家成立不足3年的药企,不仅手握7款成熟产品,还在上半年,冲进了全球生物医药融资的TOP10。而时间回到2020年12月。彼时,海森生物仅成立三个月,就敢宣布收购全球TOP10药企武田制药的剥离资产,背后的底气正是“国资力量”。

国资平台进入医药领域后,优势不言而喻—获取资源的能力强,成本也相对较为廉价,退出期限很长,没有退出压力,可以长期地持有和支持。

在投融资低迷的周期中,国资已成“定海神针”。但更多“国资新手”进入医药行业,是否水土不服、究竟成绩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见分晓。

拐点已现

回归主业、布局市场网络、聚焦潜力管线,成为今年药企求变的主旋律。从领域分布来看,今年发生并购事件最多的依旧是在医疗服务、医药流通和生命科学支持产业。真正属于药物研发的并购依旧表现平平。

从数据来看,显然在持续低迷的当下,与相对规模已比,企业绝对规模更重要。Pharma们不再热衷于扩张,而更关注与自己的核心治疗领域相关的产品商业化。他们通过“内部并购重组”和谨慎的“产品引进”,来获得可持续性增长,同时更注重产品的销售和商业化。

此外,制药企业进一步重视市场销售。如海思科收购了新加坡药业,加大出海力度,葵花药业收购“惠海医药”加快在流通端的布局等。

对于生物医药市场并购的平淡,有投资人认为,医药行业是并购市场主要的行业之一,从海外Biotech发展历程来看,不少企业最终都会被并购,从过去20年纳斯达克IPO上市的Biotech和Biopharma公司来看,超过1/3公司最终被收购或合并。

目前,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投资的退出路径还非常单一,仍以IPO为主,而国内医药领域的并购还处于萌芽期。“这也与行业发展相关,尤其在前几年Biotech估值较高,直接收并购不划算时,大药企没有必要购买企业剩余的其他管线,更倾向于针对某单一产品达成联盟或合作。如今情况有所改变,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诉求开始慢慢凸显:有收入、有利润的传统企业迫于转型压力,需要技术、产品和人才,他们掌握一定资金,有意愿、也有能力对管线以及技术平台进行收购;而目前创新药企为补充资金需求,和大型企业谈合作并购的意愿更强,并且投资人也有退出诉求,整体上,行业并购的氛围已经慢慢出现,但双方诉求仍需要进一步磨合。”一位医药行业投资人表示。

为了能够继续比赛,“弹药”不足的Biotech,势必更难。

贫穷使人清醒冷静。

一家有着非常“硬核”创始团队的CEO对E药经理人融媒体表示,虽然目前公司的管线进展、授权、融资状况都相对良好,但并不排除今后“融入”到Pharma体系中的可能性。“我们的优势是技术,并不是管理,我们的目标是研发出更多的创新管线,如果有擅长商业化的公司合作,我们也并不排斥。”

也有投资人认为,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并购潮的拐点。主要原因有6个:一是生物科技企业估值大幅下调,趋近合理水平;二是不少创业公司由于资金匮乏有出售资产、管线甚至控股权的需求;三是大型药企面临增长乏力的隐忧,需要布局更多新的产品和技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四是传统仿制药企业需要通过并购完成资源整合和战略转型;五是IPO政策收紧和减持新规导致投资机构退出难,老股转让和并购重组成为主流的退出方式;六是地方政府急需建立产业集群和龙头培育,并购重组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产业整合的有效手段,以政府引导的企业间强强联合打造区域龙头的模式逐步显现。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因素会影响国内并购的规模,比如国内老牌药企资本积累相对有限、市场销售规模限制大规模的并购、管线同质化导致并购数量偏少、国际化占比不高导致外企并购意愿不强等。综合来看,国内的并购潮一定会来,但是并购交易规模对比国外,也许会小很多。

来源:E药经理人

12条评论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
全部评论
 友情链接
 合作单位

关注药链圈微信平台
客服热线 010-60315260   广告垂询 010-60315260    运营机构:盈时代供应链管理
举报热线:18500294029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开发区金光南街2号北楼301室    邮编:102401    Email: cmsu01@163.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京ICP备202202948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848号
关于我们   |   服务内容   |   人才招聘   |   诚挚征稿   |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